拿句子网 > 好句摘抄

关于钱塘江的诗句(精选72句)

关于钱塘江的诗句1

1、一年壮观尽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常共客飘飘。

2、新安江的水,首先是清澈。南北朝时期发现“四声”奥秘的浙江诗人沈约,写过一首《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

3、嗟余往来不知数,惯见买符官发渡。云根小筑幸可归,勿为浮名老行路。

4、一声初转海门雷,万叠真如雪作堆。盛气已吞文种墓,余波犹上子陵台。底教金寇全师去,合借钱王射手来。欲写壮观愁笔弱,银山饱看只空回。

5、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6、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7、钱塘江秋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钱塘江观潮的最佳时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就是苏东坡咏赞钱塘江秋潮的诗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还有不少赞美钱塘江秋潮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8、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9、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10、译文: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11、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代苏轼

12、狂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似有头。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向阳候。

13、译文:望向天边,潮水好似覆盖半个天空的白色鸥鹭一样铺天盖地而来。片刻之间便听到如擂动战鼓般地动山摇的波涛声,之间横截江面的波峰如千军万马驱赶着白色的山峰而来。江潮汹涌翻滚,如勇士激战不休。

14、介绍浙江历史人文、民情风俗、名胜风光,对国外进行文化与交流的期刊,立足浙江,面向世界

15、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16、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中也。

17、八月望日登江楼观潮元·钱惟善白马涛头驾素车,至今犹是诧灵胥。

18、此景天下应无,东南形胜,伟观真奇绝。好似吴儿飞彩帜,鹫起一江秋雪。

19、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20、(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21、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22、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浪淘沙》

23、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24、译文:八月十日的晚上,月色哪里都很好。不管是茅草屋檐还是市井楼阁,我当官的地方就像蓬莱岛。凤咮堂的野生橘子树飘来香味,剑潭桥的荷花都老了。八月十八日的潮水,的确壮观,天下一绝。

25、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26、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27、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春燕啄春泥?

关于钱塘江的诗句2

1、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2、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3、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南湖胜迹苏东坡闻道南湖曲,芙蓉似锦张,如何一夜雨,空见水茫茫

4、他在另一首题为《经七里滩》的诗中说“观奇恨来晚”,高度评价桐庐江景色。至于当地人写桐江,自然充满自豪,如清末名臣、桐庐籍诗人袁昶在《大徐篆榜诗》中写道:“桐江山色天下无,山围明镜如画图。”

5、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6、(酒泉子(十之十))潘阆

7、钱塘江上夜潮过,秋尽寒烟白露多。吴越青山明月裹,舟人各唱异乡歌。

8、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9、译文: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10、白居易:钱塘江与西湖的艰难选择

11、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1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3、客人走后,灯火尽了,西楼挂着一轮淡月。钱塘江潮水涨潮没有定期。希望潮水的平稳安静,使友人的行舟能够安祥稳当地停泊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城渡口上。

1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5、鸟惧多遥村,龙惊不敢吟。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

16、《观钱塘江潮》余亚飞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钱塘江观潮》田新智号长风急暗云催,铁鼓雷鸣战未回。一袭白衣寻敌去,三军带甲几人归?

17、描写西湖的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仲夏夜之梦垂柳依依西湖暖风醉游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水光潋艳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船头研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映山黄帽璃头肪,夹道青烟雀尾炉

18、我听阴山人们说过多回,西方热海之水好似煮沸。

19、钱塘江的秋潮,比其它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公里,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三公里。涨潮时,海潮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涌而来受两旁渐狭江岸的约束,水面越来越窄······

20、此诗写诗人雨中观潮所见所感。首联,紧扣雨中观潮之特点,以雨为背景,突出“涛飞江上台”,为下文进一步描绘钱塘江潮的磅礴声势作铺垫。

21、我把犀梳斜插在头上,让头发半垂鬓边,敲响檀板,唱清丽的歌曲。抬眼望高空白云,不知它漂泊何处,梦醒后只见皎洁的明月从春江江畔冉冉升起。

22、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

23、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24、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25、我的家就在繁华的钱塘江畔,花开花落,任凭岁月流逝。而今燕子又要把美好的春光带走了,在这黄昏时节,纱窗外下起了一阵潇潇细雨。

26、这首别致的短诗,像是一道数学题。计算结果:新安城在三千六百丈高的地方,那应该是天上了。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极写新安江滩多而险。

27、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

关于钱塘江的诗句3

1、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2、罗刹江声殷似雷,扁舟摇兀怒涛堆。身从大地孤鸥泛,潮挟群山万马来。南渡衣冠秋草寂,西陵鼓角夕阳哀。古怀牢落真无懒,呼取余杭酒一杯。

3、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开后世咏严子陵诗词之先河。可以说,谢灵运最早有意识地用诗歌描摹钱塘江山水风光,是“钱塘江诗路”的开创者。随后,南北朝诗人纷纷加入这个行列,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德清人沈约。

4、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浪淘沙·白浪茫茫与海连》唐代白居易

5、一直以来,钱塘江是文人墨客的偏爱之地,他们或泛舟于江上,或寻踪于奇峰秀谷之间,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传承千年的动人诗词,随着诗人徜徉的足迹,凝聚成一条独具韵味的魅力文化之路。

6、最后两句“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意思是说,最美的还是当夕阳返照入江,江面一片红光,那江上的点点白帆,在红光的辉映下,就好似传说中的水中神仙,一齐穿上了淡红色的衣衫。此情此景,跟着诗人的视角,可见醉眼中夕阳映照下的钱塘江晚景,是多么的奇丽惊艳。看到这里,不禁想说好美。

7、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望海楼晚景·横风吹雨入楼斜》宋代苏轼

8、译文: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我猜想,是不是瑶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9、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10、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

1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2、这两位都是善于抓住山水风光的特色,并且善用比喻、善于概括,让读者不仅如临其境,更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13、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

14、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伟是子胥魂。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15、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6、点击上方蓝字,欢迎关注我们!

17、站立在海边,远望那茫茫大海,那迷迷蒙蒙梦幻一般的境界,直令人不由得惊呼了。

18、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